
宜宾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(以下简称“教育集团”)换届改选暨第二届理事会现场。(宜宾新闻网 喻熹 摄)
宜宾新闻网12月21日讯(记者 喻熹)12月21日,宜宾市高等职业教育集团(以下简称“教育集团”)换届改选暨第二届理事会在金沙集团186cc成色(以下简称“职技院”)茶艺室举行。会议主题为“政行助力引领·校企融合共赢”,会议选举出了该集团第二届理事长单位1个(由金沙集团186cc成色继续担任)、副理事长单位16个,理事单位64个。
成立7年 从19个成员扩至81个
2011年4月,宜宾以职技院为主体组建了宜宾高等职业教育集团,成立之初只有职技院、五粮液集团、天原集团、川茶集团等19个成员,随着宜宾市各类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、行业协会等加入到了这个大家庭,发展至今,已经囊括了各类高等院校、普通高校、民营企业、科研院所等81个组织。
成员单位性质逐渐发展到既市委市政府“双轮驱动”发展战略中的支柱产业,又有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引领作用的优质民营企业,还有来自市内中职学校、普高学校、驻宜研究院的教育同行。
七年来,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,按照“合作办学,合作育人,合作就业,合作发展”的宗旨,以“明确自身定位,着力做好统筹”为工作思路,着力整合全市各类教育资源,以推进宜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目标,以平等互利为基础,以校企合作为重点,以专业发展为纽带,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,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,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,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、科研院所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,充分发挥了各类学校、行业、企业、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,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近三年开展合作138项 校企合作促进多元办学
近三年来,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开展合作项目138项,各类交流、沟通会160余项,对口招生4500余人,推荐集团内就业近3000人。
集团根据产业发展需要,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,实施多元办学体制发展战略,与五粮液集团联合建设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实体五粮液技术学院。开设机电、物流、生物等专业,对接五粮液机械、物流、酿酒三大产业;学院铁路信号、铁路供电、铁道工程等3个专业,建立成铁订单班,学生毕业后进入成都铁路局进行工作……实现了学院办学模式的转型升级。
“校企合作,我们开设了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班,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、教学计划以及设置教学课程。”职技院行政办公室主任郭正富说,今年的订单班又补增了40个计划,将为宜宾高铁服务。
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教授、院长魏成富也认为:“通过这样的方式,更有利于企业与学生的结合,缩短实习岗位的过程,让学生毕业后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企业所要求的能力。”
搭建校校合作平台 培养更多创新人才
教育集团成立以来,利用“双城建设”成果,与各高校广泛开展校校合作,西华大学大力支持与职技院优质专业对接,共有13个专业与西华大学建立了应用型自考本科合作,近三年来联合培养本科人才近2000名,有68名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;学院有铁道类3个专业与西南交通大学建立了“2+1”订单班继续深造。
“‘2+1’订单班的意思是两年在本校学习,一年在外校学习,通过校校合作,整合教育资源,让学生拓展眼界,学习到更多的东西。”职技院副院长张毅说。
此外,职技院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、西华大学宜宾研究院、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等高校通过学历教育合作,打通了专本研升学通道,满足学生继续深造需求;共建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中心,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升级…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为本地企业保障人才输送 助力宜宾经济发展
“校企合作在人才输送、专题研究、技术提升等方面满足了企业需求。”四川宜宾力源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力认为进入教育集团后,收获巨多。
据介绍,目前教育集团中81家成员单位中有50%左右为企业,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,包括许多临港的智能终端产业方面的企业。
“今年10月份以来,我们学校就为临港的企业输送了50多个技术岗位人才,今年即将完成顶岗实习300余人,接下来还将派出500余名学生进入临港进行顶岗实习。”郭正富说,全校目前有12000余名在校学生,即将毕业3000余人,在市内就业的毕业生将占毕业总人数的30%至35%,预计到2020年,在市内就业比例将达到40%以上。
教育集团积极响应市委政府“双轮驱动”战略决策部署,对标智能终端、汽车等高端成长型产业集群,明确集团定位,发挥自身优势,在人才培养,技术研发,员工培训等领域服务宜宾高端成长型企业,为宜宾本地企业做好人才输送的保障,助力宜宾经济奔向新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