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今日宜职 > 正文

院长伍小兵在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分论坛上作主旨演讲——围绕产业办专业 建强专业助产业

日期:2019-03-23 返回

 

《围绕产业办专业,建强专业助产业》主旨演讲

3月22日,在澜湄区域对话·教育合作论坛(中国·宜宾)系列活动之一“职业教育: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”分论坛活动上,学院院长伍小兵作了题为《围绕产业办专业,建强专业助产业》的主旨演讲。      

金沙集团186cc成色是宜宾市内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,是国家示范(骨干)高等职业院校,四川省优质高等专科院校项目建设院校。2018年《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(800强)》综合排名全国第170名,四川第5名。      

 

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大逻辑     

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必须得到加强是“为什么”

——贯彻落实“职教20条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大逻辑

分享中,伍小兵提到,职业教育的跨界性,决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。      

“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,必须推进产教融合。”伍小兵指出,职业教育是一类“跨界”的类型教育,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视域、企业和学校的境域、工作与学习的界域。十九大报告中强调,要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,这既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,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世界舞台提供智慧和方案的重要支撑。      

同时,四川高质量发展,必须实施产教融合。“中共四川省委的《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》,明确提出了四川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,统筹布局了“5+1”现代产业体系和16个重点产业发展方向,16个重点产业是对我省重点培育五大万亿级产业的再细分,是加快推动“5+1”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点。”伍小兵表示。      

宜宾提出力争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,制订了“双轮驱动”和“8+2”产业发展的改革路径。宜宾的发展,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,市委、市政府强力加快建设大学城和科创城“双城”建设,中共宜宾市委主要领导对金沙集团186cc成色提出了建设“全国百强高职院校”的奋斗目标。而要完成任务的根本,必须落实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      

 

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学校的总关键      

我们在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上正在“干什么”

——落实五个“双向一体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学校的总关键

据了解,金沙集团186cc成色始终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路子。在政府的主导下,依托宜宾支柱企业五粮液集团,共同探索实施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“二三四”体制机制创新工程。通过不懈的实践创新,逐渐形成五个“双向一体”产教融合模式,实现“围绕产业办专业,建强专业助产业”的良性生态模式。      

伍小兵表示,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深化校企“双向一体”合作办学,探索研教“双向一体”强化师资,实施学工“双向一体”学徒制度,开展理实“双向一体”教学改革,推进学做“双向一体”培养人才。      

具体包括扎根宜宾产业,重点打造高水平白酒专业群,助力世界顶级白酒产业;打造高水平茶叶专业群,助阵千亿级茶产业发展;做优商贸物流专业群,助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——宜宾港;建设高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,助长智能终端等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;新建竹都学院,助益300亿级竹产业发展。在校企合作中,坚持将合作细化到专业建设的各个层面,有效地推进了校企一体共办学校。      

同时实施专业“双带头人”制,聘请本地行业、产业企业拔尖人才领衔高水平专业建设。建设集教学、科研、培训为一体的专业团队,实现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人员实质性列入教学团队教师编制。实施教学团队的双语能力提升计划,强化提升专业课教师英语教学能力,满足专业国际化办学的需要。      

另一方面是通过机电、牧医专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实施,促进学生和员工的一体,强力推进“双主体”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,实现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融合。并大力推进“双元制”教学模式改革,强化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在学校和企业的相互转换,强化国际标准、国内行业领先标准、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对接,推动大数据技术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技能改革专业课程,不断探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。      

 

开拓实施“区域合作”     

下一步我们在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上在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方面还想“怎么干”——开拓实施“区域合作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

据悉,金沙集团186cc成色坚持立足宜宾“南向”重要门户,按照服务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总目标,积极推动同澜湄区域国家合作交流。      

伍小兵表示,澜湄区域未来职业教育合作可以招收国际学生,培养紧缺人才,“我们可以对接澜湄区域国家急需的现代农业、轨道交通、物流管理、智能制造等技术技能人才需求,实施留学生项目,助力澜湄区域国家经济发展。”      

同时开展校校合作,输送职教资源。“我们可以对接澜湄区域国家职业院校,在现代农业、现代物流、智能制造、轨道交通等专业,支持当地学校的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基地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,助力澜湄区域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。”      

关闭

Baidu
sogou